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管理>

[督导手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1-06-28  作者:  来源:   查看:

一、立德树人为根本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立德树人”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高职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特别是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教书的同时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技能发展统一起来。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立德树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侧重体现其类型教育的特征。在“双高”建设大背景下,在满足国家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统一要求的同时,高职院校要使劳动者“立”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之德,“树”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教育主体上强调双元性,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职业性,注重培育和传承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在教育方式上侧重实践性,以“德技并修”为基本育人方式。

二、推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三教”改革需以课程建设为统领,配备合适的师资,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坚守以生为本的初心,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助推学生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落实“双高”建设任务的重要抓手。高职的课程改革应该把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放到具体的岗位群当中去分析,正确把握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中重视“四新”内容的融入。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国家职教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目前,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以及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培训的影响,大部分高职教师有了相关的改革概念,了解了常用的课程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广大教师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文稿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而且也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尽管教师有着应用先进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的诉求,但是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指导。

高职院校课程有着明显的职业特点,尽管大多数高职专业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但是其应用性依旧不强。高职课程教材的更新难以与新技术、新需求完全匹配,如果一味依赖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同时,课程内容改革更多地参考学科专家和企业人士的意见,学生在此过程中被看作被动的接受者和学习者,即使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改革中有相关学生调研数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也是流于形式,真正起作用的不多。

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直接决定了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素质,具体来说,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当的教师是从学校中来,并没有职业工作经历,尽管对于高职教师有取得技能证书、下企业锻炼等实际要求,但是取得证书与职业资格能力很多时候并不对等。企业锻炼由于校内授课任务重等实际情况,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的师资团队,对于最终改革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科教城鸣新中路22号 邮编:213164 电话(传真):0519-863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