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听了蔡文博老师讲授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课程教学,蔡老师通过情景模拟将任务分解为接收和发送,明确任务,即从云端接收数据,并点LED;通过项目引导学生讨论STM32三种接收方式的优缺点,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接收方案,小组协作完成DMA方式的程序流程图。各组学生互相测试其他小组程序,并完成评价。
蔡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内容完整,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引导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与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地融入了思政。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笔者也听过其他教师的课,有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了教学工作,而不能充分地顾及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差异性,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设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多教师都强调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较差,约束性不强,教学时学生不配合,讨论不积极等因素,但从蔡老师的教学,笔者学习到了改善高职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具体如下:
1.以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创造一个生动的情景,使学生从对一个实际问题的理解的渴望转化为对新课程的认知兴趣,这是最直接、最实际的激励因素,在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在认知和情绪上也能实现“双赢”。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着许多疑问,我们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喜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活动体验和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解决与情景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能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这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2.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抓住发展的机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通过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学习。
其次,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说、做、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要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其参与活动的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室“活”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一种经验式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才会真正融入自己的内心,变成一种品质,一种能力,使自己受益终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体验和体验知识的形式,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在语言的碰撞中得到升华,形成积极的知识结构,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实施小组合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组协作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方法。团队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活动和相互沟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一些课堂上的问题,并明确团队协作的需求,激发学生们去寻找一些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小组合作过程中,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小组协作教学中,老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积极参加学习,并通过提示、引导等形式,确保以小结合的形式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4.互相交流,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在探究式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进行协作,而这种协作与沟通的实践与体验,有助于学生根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探讨,准确地与人沟通,将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沟通,并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要培养这种开放的客观态度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进行培养,教师应注意“互相听”。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带领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使他们达成共识。以此为依据,进行班级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教师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精湛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思想,为广大的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使课堂革命真实、有效地在高职课堂中发生,推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唐龙,审/杨红燕)